第141章 干干它丫的

致果校尉属于武将散官,官居正七品上,可与金陵县令平起平坐。

虽是散官,却可以带兵。

正七品校尉,可以率领两千名以内的军队。

一旦手握兵权,其权力要比县令还高。

这种散官向来会册封给亲王身边居功甚伟的能臣武将,

“李信将军跟随王爷戎马一生,倘若回归朝廷都足以封大将军了。”

“李信将军居功甚伟,如今在王府的职位也不过是一个正七品致果副校尉。“

“王爷若是把如此高官厚禄册封给一个刚刚进入王府的幕僚,难免会引起整个王府的公愤。”

“还请王爷三思呀……”

付东海脑门都磕出了血。

其余幕僚皆是跪在了地上。

“还请王爷三思。”

徐凤先俯首扫视众人。

“本王说的是倘若可行。”

“江南耕地关系到天下粮仓,关系到大隋几百万将士和文武百官的口粮。”

“如若尔等也有解决江南耕地的办法,那这致果校尉的位置,便由尔等来坐。”

幕僚们面面相觑,再也不敢发出声音。

徐凤先收回目光,面色严肃的望向了方永。

“说出你的办法。”

“倘若可行,本王允你暂代致果校尉之职。”

“只要能看到第一批粮食收获,本王亲自为你加

冕!”

方永愣在原地,久久不能回过神来。

正七品官,已经是家臣中的顶尖存在了。

家臣虽然带了个家字,却也是朝廷授予的官衔。

倘若有一日科举及第,重新分配官职的时候也不会低于当下的官衔。

换而言之,只要自己科举及第,届时朝廷分配的至少也是个正七品官。

距离朝廷举行的会试还有整整一年时间。

除了依附徐凤先向上攀爬,他没有其它选择。

既然徐凤先把诱饵放出来了,就算是死在鱼钩上,他也必须把诱饵吃下来。

方永深吸一口气,毫不保留的解释到,“我的办法叫做扦插和嫁接。”

“所谓扦插,是以剪取栽种粮食的枝、叶、根、芽等,或插入土中、沙中,或浸泡在水中,等到生根后再进行栽种,使之成为独立的新植株。”

“嫁接之法是把枝或芽插入另一株植物的茎或根上,使接在一起的两个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株……”

方永话音未落,大殿内突然响起一道呵斥。

“荒唐!”

“你所谓的扦插之法工部早有沿用,但也仅限于部分根系发到的果苗。”

“想要这种方法用在农作物上,纯属痴人说梦!”

方永看了一眼发怒之人,也不生气,继续解释道

“扦插和嫁接之法对农作物有一定要求,水稻、小麦、花生一类的农作物的确无法二次栽培,不过我手里的红薯和土豆,以及大隋普遍种植的豆薯等等,但凡存在木质根系的农作物,都可以使用扦插嫁接之法。”

“当然,这种方法对农作物的产量会有影响。”

“但要是用心栽培,卑职手里的土豆和红薯都能达到亩产三千斤以上。“

徐凤先打量着方永信誓旦旦的模样,心中陷入了沉思。

亩产三千斤,要比栽种水稻小麦划算多了。

但要是此子说的办法不可行,来年大隋将陷入严重的粮食危机。

“一千人不是小数目,本王需要先看到效果。”徐凤先慎重道,

方永抬脚走向大殿外,从大殿外的花圃里截取了一根半截手臂长的月季枝条。

“还请王爷给卑职七天时间。”

“七天之后,卑职还王爷一株生根发芽的月季苗。”

“可。”徐凤先满意的点了点头。

“出尘,你代方大人去履行公职吧。”

方永微微一礼,跟在走上前的张出尘身后走出了大殿。

“江南各州郡县大小适宜汇聚的官文每个月都会呈交到节度使府备案,而王府除了备案外,还需要全部抄录两份送到京城。”

王爷给你安排的职务就是抄录这些官文。”

“事情虽然单一枯燥,却是节度使府中最重要的一环。”

“抄录官文的同时不仅可以知道江南各地的大小秘辛,为身后所在家族谋取利益,还能从官文的不足之处查漏补缺,找出官文中的问题邀功领赏。”

“不管是节度使府的官员还是王府的幕僚,都想得到这份职务,所以他们才会抢得头破血流。”

“当然,这份职务也不是那么好做。”

“每一份官文都不能出现任何错字,一旦出现就要重新抄录。”

张出尘停下脚步,指了指身侧官文存放间。

“每个月上交一次。”

“每月初七之前,必须把上一个月的所有官文抄录上交,且必须对外保密。”

存放间很是很简陋。

一张书桌,一张凳子,一张临时休息的单人床。

书桌靠窗,两边放满了数不清的空白卷轴和奏章。

书桌后面摆满了书架,每一个书架上都写上了地域名字,三三两两拿着官文的衙役把官文放到对应的书架上,匆匆离开。

方永扫视了一眼摆满了几十个书架的官文,心里莫名的有些恐惧。

“一个人抄写这么多官文,就算日夜不休也不可能抄完吧?”

张出尘认同的点了点

头。

“上一个负责这份工作的官员就是累死在书桌上的。”

“因为需要抄录的官文实在太多,为了官文的保密性又只能一个人做,节度使府没有官员愿意来胜任这份工作,所以才甩给了王府幕僚。”

“好处和坏处都和你说清楚了。”

“想干就干,不想干有的是人干。”

方永手指阿紫书桌上敲击了两下,郑重道。

“干!”

“干它丫的。”

“除了抄录官文不能出现错字,没有其它要求吧?”

工作单一且任务重,但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那些已经在官场混得风生水起的老油条不需要通过官文了解天下大事,但初入官场的新人却是急需一个获取信息的地方。

不管有多累,都会有官场新人挤破头的想坐在这张书桌上。

“只要每月初七上交官文,对人对事都没有要求。”

“不管你去哪里,做什么,都不会有人管。”

张出尘好心提醒道,“王爷考虑到你府中还有产业打理,力排众议给了你这个职务。”

“能不能抽出时间,就看你自己的本事了。”

方永闻言,脸上抑制不住的露出了微笑。

这么多官文用手抄是个人都会累死。

但如果换一种方法,他每个月最多也就来这里坐两天班。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